“贺院士、杨校长,你们怎么看这几篇论文,呃,怎么看待蜗巢科技的研究成果……”今天到活动会场的媒体记者们,刚刚接到杨永义的通知,之前准备好宣传晶辰微电子开发DSP芯片的通稿一律都先撤下来,他们作为新闻人,都有基本的职业嗅觉,在大体搞清楚出了什么状况后,一时半会无法联系蜗巢科技与秣陵理工,自然是第一时间围住贺新勇、杨本昌问个不休。

        实验室复现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出来的,毕竟条件太苛刻了,可能国内绝大部分实验室都没有能力做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现阶段只能从理论上进行推衍、判断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在座公认贺新勇与杨本昌在材料物理上学识相对扎实,除了想搞大新闻的记者之外,其他人也想听听他们对蜗巢科技最新研究成果的评判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论文理论部分还是相当扎实的,所给出的数据也符合业界之前很多学者的理论推导,但这一成果会不会得到普遍认可,还是要看国外研究机构的复现情况——国内现在可能真没有什么实验室能成功制备出石墨烯来。哪怕能申请专项资金,等相应条件具备了,至少也是三四个月之后的事情了!”杨本昌有些敷衍的回答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那国内想要最快确认这一成果,是不是只有借助蜗巢科技现成的实验室?”有媒体记者问道,“秣大一直以来都是蜗巢科技最重要的合作者,你们对蜗巢科技的实验室条件怎么看,是不是早就知道蜗巢科技在相关研究领域有很深的积累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蜗巢科技会不会复现制备过程,又或者杨荣衍院长赶到秣陵,仅仅是简单的流程参观,还要等杨荣衍院长飞抵秣陵之后才知道。”杨本昌头痛的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如果说蜗巢科技的研究成果是真实有效的,杨校长你认为这一成果,将来会有怎样的应用前景?”有人问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如果真能成功制备单原子层石墨烯,首先对基础物理的研究,将是极大的促进。而在石墨烯问世之前,学届对其理论特性就进行很多研究、推衍。这些理论特征,如果能一一在现实中实现,说其是新世纪的材料之王也不为过。当然,制备技术的成熟,是一个更为艰难的过程。短期内,这个短期可能是二十年、三十年,石墨烯这一物质的发现,可能仅对理论研究有所促进。”杨本昌一边回答媒体记者的追问,目光一边搜索校办主任吴桂军的身影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现在也深深意识到一个问题: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