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孙无忌说道:“还关中?郎君,河东局势未定,我军若现还关中,李善道势必北进,刘武周也定然再度南下,两下夹击,再加上西边的刘季真,晋阳说不得就会又丢掉了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昨天李渊的令旨到后,李世民与长孙无忌等讨论了好半晌。有的认为,关中是根本,必须要回援;有的认为,薛举虽倾巢进犯,关中兵马颇众,应是足以抵挡,因不必急於回援,仍宜当按已定之策略,先平定河东。这两种建议都有道理,李世民当时没有想好,未有表态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时候,他作出了他的决定。

        李世民便回答长孙无忌,说道:“李善道信中说,他不欲趁人之危,愿约改日与我会猎。他这句话不会是无的放矢,空穴来风,必有其因。我料之,说不得,或是河北出现了什么变故,他被迫不得不撤兵,还河北。这也就是说,即便我军还关中,李善道亦无力北进晋阳矣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河东当下三敌,李善道、刘武周、刘季真。刘季真,乌合之众,不值一提;刘武周有勇无谋,亦非劲敌,且接连为我所败,其士气早就衰落;堪称强敌者,唯李善道也。李善道只要还河北,我军再留下足够的兵力守晋阳,便是刘武周、刘季真来犯,晋阳也可保无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长孙无忌说道:“郎君,李善道信中所言,怕是不可轻信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日前消息,宇文化及进据东郡。我适言的‘或是河北出现了什么变故’之此估料,指的就是宇文化及。宇文化及部十余万众,困顿山东,不得西归,时日一久,必然缺粮。十之八九,李善道提议改期会猎之故,当即是宇文化及部欲东进河北,攻打黎阳仓,寻求粮秣以为补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杜如晦等相顾一眼。

        诸人皆聪颖之士,思索了稍顷后,却都接受了李世民的此一判断。

        宇文化及部首先,已在东郡,距黎阳仓一河之隔;其次,其众十余万,没有地盘,只靠掳掠,缺粮难免;再次,李善道现不在河北,如此际进攻,胜算极大,如此,李世民所料就不止合情,且乎合理。如此,李善道“不趁火打劫”之语,很大的可能性,便不过是他在自示大度罢了,真实的情况,应是与李世民的估料相差无几。则若是这样,回援关中就没有疑虑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