像是今年阿迪达斯不仅仅向国际田联发出“逼宫”要求,与欧洲的各大联赛也同样如此,但看起来是一样,其实很不一样。
有碍于国际足联在足球产业中的领导地位,各大赞助商,比如阿迪达斯的“逼宫”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表明姿态的方式。
风波逐渐平息后,涛声依旧,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。
相比较而言,国际田联显然没有这样的“特权”,接连曝出的贪腐丑闻以及挥之不去的兴奋剂事件,最终将其和主要赞助商阿迪达斯推向了分手的边缘。今年年初,BBC就曾透露,阿迪达斯有意与丑闻缠身的国际田联提前四年终止赞助合同,只不过当时阿迪达斯方面并没有明确表态。
早在2008年底,阿迪达斯与国际田联签下一份11年长约,据悉总价值至少为3300万美元。相比于耐克,阿迪达斯在职业田径领域的资源并不富足,赞助国际田联,其实和赞助国际足联的思路大体相同,一方面可以保持大面积品牌曝光,另外为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基础。
日前,阿迪达斯终于对与国际田联的合作关系做了最终阐述。
如果不出所料,阿迪达斯将会提前三年终止了对国际田联的赞助,即便国际田联在塞巴斯蒂安·科的统筹下极力挽回形象,但是就像之前媒体爆料的一样,阿迪达斯应该早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。
此外,塞巴斯蒂安·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,那就是耐克咨询师,而且他在这个位置已经做了超过30年。
这个特殊的身份也难免让阿迪达斯心存芥蒂。国际田联被丑闻缠身,而且阿迪达斯对未来的赞助前景也缺乏信心,这也造就了其尴尬退出的结局。
不过阿迪达斯也发表声明表示,自己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田径,未来将给更多的运动员个体提供支持。由协会转向个体,这不是阿迪达斯第一次做出类似的策略转变,去年6月份,阿迪达斯将NBA的赞助权益让给了耐克,而把重点转移到球星赞助。现在看来,二者有些殊途同归的意味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