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对张岱而言,他的时间真的是既充裕又紧迫。
从他个人来说,他的年龄才只十几岁,还有大好的年华可以从容发展。凭他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和人事的了解,以及当下所掌握的各种资源,未来即便不能位极人臣,也可一世荣华。
但若着眼于整个时代,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一些流毒甚烈的时代元素也已经涌现出来,如果不做一些未雨绸缪的准备,实在很难抵消心中的压力与焦灼。
当皇帝听到张岱建议用那些义坊钱本造桑林,不由得叹息道:“张岱才或称异,但终究还是短于世务。大灾当年,复耕为先,植桑造业却短年难成,失于实际了。”
“臣近日于家中读书,览大父前进言幽州置屯旧表,浅有拙见,今并启于圣人,乞得斧正。”
大臣奏章只要不事涉机要,是可以留存副簿,张说、张九龄的文集当中都保留了不少本人上传下达的文书,而张岱所说的则是张说早年担任幽州都督时所进奏章。
在被姚崇排挤出朝之后,张说长期在河北等地任官,在担任幽州都督时对军政事宜都提出了丰富的看法,幽州置屯充实边防、纵横两蕃以制突厥等等。
只不过当时执政宰相宋璟同样秉持姚崇不幸边功、专于休养的思路,所以当时的一些构想并未付诸实现。
张说入朝之后,身份有所不同,又与朔方王晙、出任定州刺史并知北平军事的张嘉贞多有不睦,而其本身又热衷于推动封禅诸事,对于边事的规划有失热心。
皇帝认为植桑造林没有几年不能成,对于赈灾是远水难救近渴,实际意义不大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