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询回答说:“莫如沈先、沈擢。”其母说:“二子早有声价,科名不必在汝。沈儋孤寒,鲜有知者。”
沈询不敢违拗其母之意,于是放沈儋及第。
这是作为考官,公然选拔同族子弟及第的一个例子。
跟这个沈询还有联系的那就是唐代著名的科场浪子温庭筠了,温庭筠号称温八叉,言其才思敏捷,一叉手便成一韵,八叉手即能完篇。
温庭筠每入试,押官韵作赋,凡八叉手而八韵成,多为邻铺假手,号曰救数人也。
山北沈侍郎(询)主文年,特召温飞卿于帘前试之,为飞卿爱救人故也。适属翌日飞卿不乐,其日晚请开门先出,仍献启千余字。或曰潜救八人矣。
另外,唐宋时期由于科举考题范围比较广泛,有的考生不知题意、或者不知典故出处,还可以向考官进行询问,这被称之为“上请”。
宋朝,淳化三年(公元992年),宋太宗亲自考试进士,出《卮言日出赋》为题,孙何等考生不知道出自何处,就都去求皇帝指示,太宗告诉了他们大意。
唐代科举仍在发展期,故而在制度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。而且当时的科举在整个典选机制当中也并不属于最重要的选才仪式,所以朝廷对此重视程度并不高。
盛唐国子监祭酒杨玚便奏道:以流外及诸色仕者岁二千,过明经、进士十倍。
唐代流外及诸色入仕每年有两千多人,而进士、明经每年取士不过一两百人,具体在进士科中,每年不过一二十人而已,远称不上是主流的仕进途径。而且即便科举及第,大部分也不能直接解褐任官,还要经历长达数年的守选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