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光像融化的蜜,缓缓淌过学堂的青砖地面。林晚站在灶台前,手腕轻抖,葱段在热油中噼啪炸响,香气如丝线般缠绕着整个厨房。小男孩踮着脚趴在操作台边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口锅,嘴里小声念叨:“奶奶说,火候到了,香味就会跳舞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没错。”林晚笑着把锅铲递给他,“你来试试翻一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孩子怯生生接过,手一抖,几片葱飞出锅外。围观的志愿者们轻笑出声,他顿时涨红了脸。林晚却轻轻覆上他的手,带着他重新推回锅铲:“没关系,菜不怕翻错,怕的是不敢动。你看??”她引导着他慢慢搅动,“香味出来了,它没跑,还在等你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S-0723安静地立于窗边,光学镜头微调焦距,记录下孩子掌心因紧张而微微出汗的细节。他的系统悄然更新了一组数据:**情感参与度提升至83%**。这不是算法推演的结果,而是无数次观察后形成的直觉判断??当人愿意把手交给另一个人时,信任便已落地生根。

        门外传来脚步声,美那秋抱着一叠新打印的报名表走进来,额角沁着细汗。“第三期报名破纪录了,”她喘了口气,“八百二十三份语音,最长的一段讲了四十七分钟,是个父亲在儿子车祸去世后第一次开口说话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林晚擦了擦手,接过文件翻看。每一份语音背后都是一道未曾愈合的伤口,而他们选择用食物作为缝合的针线。“审核要更慢些。”她说,“不能让任何人觉得这里是‘疗伤流水线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知道。”美那秋点头,“所以我在筛选时加了个问题:如果你做的这道菜没人吃,你还愿不愿意做?”

        林晚抬眼看向她,眸中闪过一丝暖意。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,能打开最深的执念??那些执着于被理解、被认可、被回应的人,往往还没准备好真正面对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 正说着,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。一位穿着旧式工装裤的女人走了进来,手里拎着一只铁皮饭盒,步伐沉稳却透着迟疑。她约莫五十岁上下,鬓角染霜,眼神却锐利如刀锋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叫陈素芬。”她声音不高,却清晰得仿佛穿透了喧闹,“听说你们这儿收故事换饭菜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