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到了1966年。
1月的东京湾还笼罩在凛冽的寒风里,三菱重工的造船厂却热气腾腾。陈光良站在码头边,望着远处船坞里正在搭建的庞然大物——那是日本船厂全力赶工的“出光丸”号,计划在今年12月下水的世界首艘20万吨VLCC,此刻庞大的龙骨已如巨鲸骨架般浮出水面,焊工们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焊出一串串火星。
“社长说,这艘船的龙骨用了整整8000吨特种钢材。”翻译官的声音带着惊叹,手里的资料夹里夹着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。
陈光良指尖在图纸上划出一道弧线:“告诉三菱重工的渡边社长,我要的船,就按‘出光丸’的标准来,还要在燃油效率上再做改进。”
身后的陈光聪忍不住拽了拽他的衣袖,这位负责环球航运日常运营的弟弟,西装口袋里还揣着刚统计的船队数据:“大哥,我们现在已经有500万吨总运力,其中油轮400万吨。再建15艘20万吨的VLCC,一下子增加300万吨……整个香港商船队加起来也才刚过千万吨,会不会太冒进?”他话没说完,却被陈光良递来的咖啡杯打断。
谈判室里的榻榻米上铺着羊毛垫,渡边社长的手指在船体结构图上滑动:“陈先生,20万吨级的VLCC技术还在验证阶段,‘出光丸’要到年底才能下水试航。但我们有信心,每艘船的造价至少要2500万美元,光是特种钢材就占三成成本。”他身后的总工程师补充道,“住友金属的镍铬钢产能有限,要保证15艘船的供应,得提前包下他们半年的产量。”
陈光良端起抹茶碗,热气在他镜片上凝成水雾:“钢材的事我去谈,而且我们的定单你们一家造船厂也吃不下。不过在船舶设计上,我有个额外要求。”他从公文包取出一张手绘图纸,推到日方团队面前,“在烟囱加装大容量锅炉,利用废气温度驱动发电。”
总工程师接过图纸,眉头渐渐皱起:“陈先生,烟囱废气温度高达400度,确实蕴含能量,但腐蚀性极强。锅炉管道要承受高温烟气和海水盐分的双重侵蚀,目前的耐热钢最多坚持半年。”
“这正是我要解决的问题。”陈光良翻开笔记本,里面贴着住友金属的新型合金样本,“住友刚研发的镍铬钼合金,耐温上限550度,抗腐蚀性能是普通钢材的三倍。用这种材料做锅炉管道,寿命至少能延长到五年。”他指着图纸上的蒸汽循环系统,“废气加热锅炉产生蒸汽,带动发电机供电,航行时的油泵、水泵和生活用电都能覆盖。经测算,每艘船每天能省2.5吨柴油。”
渡边社长掰着手指计算:“20万吨VLCC日均耗油量28吨,这样每年能省900吨柴油.……现在油价不算贵,陈先生居然如此重视?”
“哈哈,我比较节约!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