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种情况下,星视以同样的价格为爱立信、新荣公司提供OEM代工服务,利润已经微乎其微,随时都有可能陷入亏损的深渊之中。

        而鸿盈科技仅用八个月,从无到有组建一个比他们大出一倍的OEM生产体系,生产效率、成本控制竟然很可能已经超过了他们,怎么叫人不震惊?

        “郑先生你们飞过来之前,我今天一直都在看鸿盈科技对外披露的财报,”

        袁可飞说道,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们之前预料到蜗巢科技+星源时代这个体系,对鸿盈科技步入正轨发展会有支撑,但说实话,远没有想到支撑会有这么大。因为有蜗巢科技的存在,鸿盈科技目前主要专注做OEM流程方面的工作,完全不用考虑更为基础的工程技术开发成本。还有一点就是鸿盈科技在生产管理现场以及工艺流程完善过程中,蜗巢科技都无偿提供大量的人力及技术上的支持。而萧良名义上除了一个董事席位,没有在鸿盈科技担任其他职务,但实际这八九个月来,他大半时间都泡在鸿盈科技在狮山湾的临时工厂里,每天都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!这些如果是鸿盈科技自行承担,就要付出大量的额外成本,现在却不需要为此额外支付一分钱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这是说,在一定程度上,还是萧良拿自己的钱去补贴鸿盈科技的上游研发,就像最初以蜗巢科技+星源科技的模式,推动锂电业务发展一样,这才是鸿盈科技财报远超预期最关键的地方?”周培薇问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她这段时间也很忙,是今天上飞机之前才拿到鸿盈科技最新对外披露的财报,都没有来得及仔细研究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算是吧。我们之所以预估出现偏差,主要还是之前蜗巢科技、星源科技都是萧良的私人公司,研究经费无论放在哪家公司进行核算,又或者延后再核算,对萧良来说都没有本质的区别。现在萧良对鸿盈科技仅持有50%的股份,萧良让蜗巢科技为鸿盈科技的发展全力提供各种资源上的无偿支持,真的可以说是每投入一分钱,就有一半的好处被其他股东占走了。而且鸿盈科技作为上市公司,萧良现在对鸿盈科技进行利益输送可以,但过两年想反向将这些利益单独收回去,则会严重违背香港现行法律跟会计准则,”

        袁可飞挠了挠脑袋,说道,

        “除了蜗巢科技之前已经建立的研发体系,给鸿盈科技提供比我们想象多得多的支撑外,现在新鸿臣合并后,萧良就多次声明要拿出套现的五十亿新增蜗巢科技的研发投入,目前也确实已经划转了大量的资金。我预计啊,未来三到五年内,这些资金很可能大部分都会补贴到手机产品相关技术研发上去。如果这部分开支,列入市值仅五十亿的鸿盈科技的研发成本,是很难想象的,很可能分分钟就将鸿盈科技压垮掉。不过,现在萧良不用鸿盈科技出这笔钱,而是个人掏出五十亿补贴进去,这个对我们,却又太恐怖了。我们忍痛将笔记本制造业务划并给宏亚集团,使得每年集中使用到手机相关技术研发的总预算超过四亿港元以上,其中下游制造工艺技术方面,占比超过25%。这个投入规模,相对内地的其他手机制造企业,肯定是遥遥领先的,但我有预感,星源实际在直接的数字手机下游制造工艺技术研发领域,每年投入的资金,可能就要比我们高出四五倍,而在手机产品设计、开发领域,每年投入的资金,也很可能在我们两三倍以上。这还没有将蜗巢科技自成立以来,在制造技术研发上的积累效应计算进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