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利益结合发展起来的关系,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各取所需。如果给予的和想要的不成对比,若还不翻脸,真当两口子过日子了?

        于是张岱将这篇《功德纪闻》暂且收起,针对郭邕所提出一些设想又给予了一些自己的意见。

        郭邕固然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,但是由于本身没有行政管理的经验,所以一些看法就过于的理想化,且过于琐细,考虑不到执行方面的成本和效率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张岱在这方面固然也没有太过丰富的经验,但在后世也有不少的认识积累,来到这个世界又受他爷爷的耳濡目染,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也都比较具体。

        唐代的政令和管理经验,在针对管城这种商贸经济过于繁荣的地区是不怎么适用的。在城市管理方面,单单一个宵禁制度就极大的压制了民间经济的活跃性。

        尤其隋唐上层统治者还有一个地域性的偏见,那就是不喜欢山东地区过于繁华,以至于衍生出许多自相矛盾的操作。

        隋文帝因恶汴州殷盛,派遣官员大加整顿,禁游食、抑工商,对于船户、侨人等脱产者勒为聚落、逐令归本,罔顾此境所拥有的地理优势,一味呆板的执行重农抑商策略。

       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,客观上促进了南北的交流融合,但同时也非常警惕、不希望河南地区出现大的经济聚落,一度撤掉汴州以郑州领管。

        统治者们警惕地方的发展,但人民群众总能找到正确的方向,隋末瓦岗军便依托汴渠实力快速发展壮大,并攻占沿途的黎阳仓等重要据点。

        唐代对于河南地区的发展同样是比较矛盾纠结的态度,这种纠结体现在各种政策性的改革往往主动性不高,都是在现实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,才会被动的做出一些调整改变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张岱去年上书的漕运改革,漕运改革必然要牵涉到运河沿岸人力物力向着效率化进行调整,释放一定的民间活力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